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第一夫人》:风格化之作还是冲奥特供?

2018院线片短评的第三期,我们请了10位影迷来讨论难得能在大陆上映的一部威尼斯获奖+手册十佳的艺术电影《第一夫人》


拍摄历史情境下的传记片向来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平衡历史还原与再创造,塑造人物等,对导演、演员有相当大的考验。


《第一夫人》选择了一个微小的切入口,在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托举起一位拥有自身情感的女性。但是,这部获得西方媒体广泛赞誉的作品,实际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争议,观影团会如何看待呢?


*    风影院线团评分标准 

 8-10杰作 7-8佳作  6-7 一般    

          4-6较差   4以下极烂


综合评分:6.25分 


冰红深蓝

9分


影片采用碎片化的乱序非线性叙事,既契同于传记作者与杰奎琳访谈时的零散思绪,也与自然回忆中的意识流状态(叠加与跳跃的记忆)卓然贴合。叙事上分为四条线索:第一夫人的公共生活(录制节目、出席舞会、与身边人交流、穿插的历史事件还原等)、介于公私之间虚虚实实的过渡态(与传记作家对谈)、私人生活(在白宫内的独自游荡,对镜自视与沉思,独赏歌剧)和心灵深处的本真状态(与牧师的袒露胸襟)。


这四条线索十分立体而完整地描摹出了杰奎琳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了她身处这一历史位置的恐惧与不安、欲望与虚荣、忏悔与无奈。配合上娜塔莉·波特曼人戏合一的表演,本片首先在传记片上就做到了极致。


此外,女主与牧师、作家的对话中不乏触动人心的金句,尤其是对历史与真实、伟大与遗忘的探讨更使影片承载了自我解构的意味。在历史的虚实迷雾与世事的浩转流变前,我们自身的无力感与有限性展露无遗。

 

在视听语言上,不少工整的对称构图与大量手持肩扛的镜头彰显出了杰奎琳努力精致体面地安排好一切的意图与内心的不稳定、不安宁之间的内在张力。


而浅景深的特写镜头则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让我们得以直面她的情感体验。这是真正电影化的语言,与诸多好莱坞颁奖季主旋律传记片有本质的不同。影片中也有不少诗意的瞬间,如雾气弥漫、绿树朦胧可见的墓地,向车窗外凝视的杰奎琳与路边人海的叠化镜头等等。


小宇

9分


这注定是远离大众的作品,亦是我去年年终十佳之一。

 

1.拉雷恩与波特曼完美合作,使得影片充满强大的情绪色彩。去年就有特别多人不削波特曼这样表演,甚至用标准“冲奥”演技来评价她的表演。我觉得这部恰恰是她演技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可能有拉雷恩导演特质面向拍摄加成,特别是第一次出现肯尼迪枪机后她惊魂洗脸那段,还有就是葬礼游行那段蒙太奇渲染,都非常棒地展现波特曼对人物当时情感的掌控,面庞上多重情感的展现。我觉得这点在全世界也没几个演员能做到,即便交给梅姨这类非人类也很难驾驭。或许,导演对jackie这人物疯魔般投入真的将她的一丝一毫放大到极致,包括我今天第一次看大银幕(第三遍看这片)也是多次惊叹她的魅力、苦涩、矛盾和复杂。

 

2.影片采用情绪思路和头脑意念,闪回等个体阐述的方式进行剪辑,经常会出现现在和她心存的记忆之间交融的效果。因为电影时间线局限和线性时间的限制,造成这种效果是无法达到一种比较能接受的样子,以目前效果我已经无法再挑刺。

 

3.对于jackie人物的诡计塑造深得我心。在我看到jackie媒体形象塑造和私人样子时,对波特曼游刃有余转换表述佩服。她那句“我以前做过记者”就是一副老手样子,立马把“表演”和“真我”甚至是“自我”给捅破,也很好暗示出后面两条表演线以及最终走向融合,更让我注意她卸下武装后的残缺、脆弱、崩溃、自强,还有厌恶和做作。

 

4.Mica Levi的音乐太棒了。从刚开始以为喧宾夺主到最后完美融合到迟迟无法忘怀,她在《皮囊之下》和《jackie》都贡献超脱灵魂的配乐,拥有强大的穿透力。




徐若风

8分


好莱坞传记片体系中少见的风格化之作——首先是帕布罗·拉雷恩的个人灵气秀,其次是杰姬的生命片段的剧作再塑,排到第三位的才是娜塔莉·波特曼细致入微的演技。

 

在女性电影在影像上的表达已经陷入陈词的今日,拉雷恩用十足的魄力和创造力塑造出了精准的“超越历史时空的时空观念”,一种超现实的现实主义;而更令人惊艳的,则在于花哨的剧作与其中对人物的塑造。一块块复杂私人情感拼图的打乱与拼接,却又在非常多的时刻告诉观众这一切也许并不真实。

 

这部电影是去年所有美国电影中真正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配乐,而在去年奥斯卡上,这两项输给《爱乐之城》,是令人遗憾而又无话可说的。


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令人感到窒息,不知是误打误撞还是精准击中,她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丰富到极点的表演——不仅将自己-杰姬的脉络打通,甚至还将杰姬-第一夫人两个身份之间切换的表演性打通。


寒枝雀静

8分


坠入生活黑洞之中的历史、信仰与自我的三重解答。无法否认波特曼的表演的确是程式化的拙劣模仿,但在多层的影像质感与剧本纹理的衬托下其中酝酿的情绪愈发醇厚而热烈。配乐如潮水般迂回吞吐,营造出一个隔离却又不过分戏剧化的视听空间。

 

“她”们都是言说者,因而“她”们每个人都无法言说。




Payphone

7分


将“第一夫人”变成“Jackie”。信仰,意义,自我的真相的不断反思,让这部电影变得有趣。特写稍显刻意做作,但无伤大雅。


無无念

6.5分 

其实这种情绪内化的表演难度还是蛮大的,但是这种剪辑方式基本上可以把对此题材不感兴趣的人拒之门外了。从头到尾都写满了匠气,属于我不太能看得下去的那一类传记片。


北投少年他

6分 


波特曼表演痕迹太重,口音刻意凸显反而只觉做作,以至于非常讨厌这个人物。大量的脸部特写,过煽的配乐,镜头的压迫感,共同带来了较差的观感。全程苦情,却找不到真实感,无法感受其魅力所在。


Zowie

6分


导演试图用多重叙事全方位展现Jackie的真实与谎言,然而大量特写镜头和对其重创之后情绪变化的过分放大令人不适,反思和对出口的探索又不痛不痒没什么说服力。不得不联想到类似的颁奖季特供作品,比如《铁娘子》和《至暗时刻》,它们的共同点是——选取一个小的视角,以特写和抒情塑造人物的复杂矛盾和歇斯底里,打造成演员的个人秀——更不用说波特曼的拙劣模仿太做作和浮夸了。



8.5

5分


访谈-叙述-回忆,令我几乎要睡过去的展开。可能是我对肯尼迪之死及其夫人毫无兴趣吧,对娜塔莉波特曼也无感,而对这段历史与真相的讨论又不会带出什么新东西。


欢乐分裂

5分


全程特写观感极不适,个人秀无甚大意义,何况波特曼的表演做作得可以,硬凹出来的口音让人憋火;虽说表演形神俱像,但一味依托表演并不足以掩盖影片本身的空洞;截取历史一角意图反射政治气候与身处历史长河的无奈残酷,然人物极扁平,大幅抒情毫无触动;她放大每个悲伤的细节,以说服自己的劲头企图说服全世界,悲伤和表演一样真实。


瞇著眼的Amour

5分


碎片化事件,真实还原“一枪”一瞬,整个电影更想还原总统夫人作为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女人在失去自己丈夫的时候,在失去自己的精神支柱的时候,是怎样的困境和挣扎,但我只看到了平淡浅显的流水记录。这种电影太捧演员了,而波特曼也足够“用力”。


凹凸

1分


毫无节制的人物大特写更加暴露了娜塔莉波曼演技的拙劣生硬和微表情的不连贯。和小李子一样,都是努力(或者说用力)却丝毫没有天赋的演员,年轻时还能用所谓灵气来掩盖,到了一定年纪气质愁苦起来就十分尴尬了,演任何电影都会变成喜剧片,演喜剧片却堪比惊悚片,娜野胎莉嗨勒。




评论
热度 ( 9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