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可以断言,这是近年来最好的柏林电影节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的柏林电影节进入到了后段,佳作开始不断涌现。每一部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电影,都有着不错的品质,呈现出“主竞赛连爆”的态势。

几乎可以断言,今年这届柏林就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届。而且据说之后的两部《列夫·朗道》(一部145分钟,一部355分钟)更是有着极高水准,《亚历山大广场》和《辐射》也有可能大爆。

看来真正的大招还在后面。今年的柏林,真的一扫前几年和开幕两天的疲态,隐隐给之后的戛纳和威尼斯很大的压力。


柏林电影节 DAY 5/6观影报告

文 | 鲛人河 Berengaria(风影电影特派柏林记者)

西伯利亚 Siberia

#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

费拉拉的新片评价注定会两极分化,一部影像和意象概念上远远大于叙事的作品。

电影有很多地方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但也出现了不少预期内的东西——比如西伯利亚的景致、岩洞里升起的红日、层峦叠嶂的雪峰、无边的大漠,这些百看不厌的奇景只能在大银幕里才能享受到。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没有公路的公路片”。主角的思绪随着雪橇游走在西伯利亚的高原上,散落、无垠。在我看来,达福饰演的男主角并没有发疯,他只是在回忆,而回忆终究过分私人化,导致无法理解。

片中意向较为明确的是父子关系中的“弑父”意味,对胚胎的着迷而孕生出的“恋母”倾向。而在记忆中缺席的母亲以怀孕的老妇形象存在,可以猜测出男主的母亲因难产而死。童年的霸凌和夫妻关系不合等,都可以说是十分明显的意象,观众可以自行拼凑出男主角的前史。

费拉拉就是在玩,所以即便影片在叙事上凌乱得不成章法,但也绝不会令人生厌。沉浸其中,反而能感受到导演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讲故事——无头无尾,只有人物和片段,但观众还是能感知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跟着他的回忆进入到电影之中。

这种叙事方式其实特别像梦境,回想我们做梦之时,或许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但醒来却还是能感受到梦的存在。《西伯利亚》就是如此的一个梦,而解梦的主动权则交到了观众手中。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

★★★★

超出预期的好。在情节上很像蒙吉拿下金棕榈的那部《四月三周两天》,讲述了美国农村两个少女的故事:在意外怀孕后,Autumn和她的表亲Skylar在家乡遭到了不友好的对待,于是她们两人启程前往纽约,进行了一场跨越州际之旅。女性现实主义题材之下,少女面对重重困境,是一部看完后令人沉重的片子。

而与《四月三周两天》所不同的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几乎没有直接去描写少女的痛苦,镜头里的女主大部分时间都面无表情。但就是这种紧绷着的坚强,让其中一场流泪的戏更加突显出残酷感,令人心疼。

影片形式上,大量启用画外音和女主面部特写,来表达整部片子的主题,更是给人“一击即中”的效果,补充了几乎是空白的人物前史,也让一切的因果渐渐清晰起来。

导演的视角无疑是非常女性的,她在无言中痛诉着女性受到不平等压迫的现状。与此同时,她又拍得极为克制。本来这类题材很容易变成女权宣传片,但它不仅没有大段的煽情,而且选择将大部分镜头对准人物,用女性最真实的一面去表现现实的残忍。

更值得深思的是,明明受到性别压迫,但女主角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男性抛出的“性别福利”。这种恶性循环,实际上把女性置于一种被动而又无奈的境地。

本片的外部矛盾着墨不多,毕竟在如今的美国社会,堕胎和未成年生子都屡见不鲜。电影刻画的主要还是人物内心的状态,在平淡中暗流涌动。

如果不完全沉浸其中,或许会觉得电影后半段有点重复拖沓。但结合人物的状态,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行走、迷茫、低头的瞬间,都是必不可少的。


烂故事 Favolacce

#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导演:达米亚诺·迪诺森佐 / Fabio D'Innocenzo

★★★☆


鉴于是《犬舍惊魂》的编剧转导演的新片入围柏林主竞赛,完全不抱期待地去看,没想到竟然挺不错的。电影聚焦于罗马郊区的一个社区,将原生家庭、性启蒙、中产阶级焦虑等话题一把抓,几乎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浓缩群像。

令我很感兴趣的一段是,当残暴的父亲在打儿子的时候,妹妹和母亲除了哭什么都做不了。而父亲突如其来的发脾气,就像是埋藏在生活深处的一颗地雷,当焦虑达到一定阈值就会毫无征兆地爆发。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

另外有趣的一段,小男孩和小女孩想模仿成年人做爱,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孩子似乎没有“欲念”,而“欲念”正是所有成年人的焦虑源泉。

家庭关系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就个人而言,很难喜欢描写小孩子的电影,但这部却格外喜欢——因为导演完全把孩子当作成年人来拍,而片中不负责任的成年人们却不把孩子当孩子来照顾。小孩和大人来自于两种世界,却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这一切在中产阶级的虚伪表象下,组建成一个更加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共同演绎出了这个令人脊背发冷的电影。



逃走的女人 도망친 여자

#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导演:洪尚秀

★★★★

典型的洪尚秀电影,透过金敏喜饰演的女主角的视角,进入到这个短暂的属于女人们的世界。

撑着伞微卷短发的女人穿梭于首尔城郊的巷子里,走进一扇扇紧闭的门和警惕的监控后,有时又利用这些反身走出来打量着门外的不速之客。

男人们是不断被拒绝的,被隐去,想要获取些什么又失落而归。片中,我们能捕捉到属于不同女性间的最真实的思考和对话,在女人之间你来我往时的独特的亲密和宽容感;而非有男人在场时,语境失义的尴尬。

而熟悉的推拉镜头、变换焦点,则仍旧是洪尚秀一贯的摄制模式,在这部中更显现为一份平和与宁静。三段式的对话,门内和门外,山景街景的变换,工整洁净的结构,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思维间相互争执的矛盾,出现在每一段日常而又精巧的对话中。每一段重复的关于“爱要stick to”的话又似乎说给自己听的。控制与被爱的男女关系,是洪尚秀永恒的话题。

此外,猫的那一幕简直是全片的神来之笔,引发了媒体场集体鼓掌。


我的妹妹 Schwesterlein

#主竞赛

导演:斯蒂芬妮·楚特/韦罗妮克·雷蒙

★★★☆

一部动人的家庭片,女主角Nina Hoss曾凭借佩措尔德的《耶拉》拿过柏林影后,今年有望二封。

Nina Hoss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位处于中年危机的女作家,她迟迟无法写出新的作品。她的周边世界由这些人构成——略微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不顾及她的感受,母亲唠叨多事,更体贴的前恋人剧院总监,以及身患绝症却还在坚持上台表演的哥哥。

对她而言,生活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潜在的即将到来的危机中度过。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兄妹关系,在无数自我的设定中,她的自我不断被侵占,与最爱的人不断对峙更是痛彻心扉。她的底线是自己的哥哥,带着孩子和哥哥回到柏林的她勇敢而决绝,似乎人生从没有一刻如此清醒过。

Nina Hoss深厚的演技几乎撑起全片,展现出了充沛的情感力量。


出生的烦恼

#奇遇单元

导演:Sandra Wollner

★★★★

来自奇遇单元的惊喜之作,一部关于“需要和被需要”的电影。

故事从泳池旁一对父女的嬉戏和他们之间亲密的互动展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版的《洛丽塔》。拥有人工智能的AI小女孩,似乎让人对这种“禁忌之恋”的态度缓和了一些,但无处不在的男性侵入还是触目惊心。

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心事谁人知。影片聚焦于这个由数字和信息组合而成、全知全能的小女孩,呈现她背后凝视与深思的欲望以及复杂的情感。而在被需要时,她是男人抚摸与泄欲的工具,是性别倒置与情感寄托的物体。

影片大部分场景的设计偏暗,有时会加入不同频率的声波,在耳鸣失落的瞬间,也引导着观众陷入沉思。对于如此年轻的新人女导演来说,这部电影展露了她的才华,而小演员的表现也足以让人惊艳。


评论 ( 1 )
热度 ( 25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