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亲测!忘了金鸡百花痴奖吧,今年还有这些内地片值得一看

嗯,昨晚被金鸡百花痴奖刷了会儿屏,大家讨论得够多了,我也不想再多说。

其实,今年还是有几部内地华语作品在群众口碑/电影节中取得了较大成功。《路边野餐》和《七月与安生》。后者也成为今年目前为止,内地口碑作品中票房最高的电影。而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是有许多其他内地片是能一看的。当然,它们也许不是那么容易被观众看到。



《路边野餐》


众所周知的2016年度华语传奇处女作,之前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次。


一场“荡麦穿越”,非线性的时空里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关于时间与爱,我们还可以在这些物象里沉浸的更久更深。非常惊喜看到中国能有这样一位如此年轻的天才导演,他不是中国的塔氏或阿彼察邦(玩的方式终归不同),他就是中国的毕赣。 




《李文漫游东湖》


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线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


李珞《唐皇》后的新作,比《唐皇》更加出色,独立意识强烈且完整,作品在真实、虚构中的求索令人印象深刻。




《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起便宿命般地成为了朋友。她们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她们以为会永远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阵痛带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同一个男生的爱——18 岁那年,她们遇见了苏家明,于是成长的巨幕被轰然打开。


闺蜜因情生恨、因爱撕逼的安妮宝贝式《知音》体故事,布满符号化的设定,被改编成了一个非常强势且有意思的文本,并在曾志伟儿子曾国祥细腻的手法下酝酿出了现在的口碑,甚至可以这么说,《七月与安生》的底子不比《小时代》高多少,但在吃力的改编下,它竟然也成功逆袭。虽然依旧是IP改编、鲜肉演员,但它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性质的内地青春电影,以非常友好且通俗的方式超越了这种类型的框架。


如果说原著矫情、单薄、乱码狗血鸡毛,那么影片最终却呈现出了另一番样子。它将这些内地青春片随处可见的低劣元素重组聚拢到 女性的成长体验 和 小镇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颠覆 这两个主题上,细致地捕捉到拥有不同性格、不同青春的两位女生间的震动效应,三角恋之间恰如其分的暧昧,以及人与人生命间所连接着的差异、交叠与轮转。对称美双生花的概念贯穿首尾,而那些琐碎和情绪,也拧出了一股力量,成了一部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诚意、通透且生动的女性电影。




《塔洛》


如万玛才旦此前的作品,依然是藏族题材,而且是由藏人执导的第一部藏语黑白电影。影片由万玛才旦曾经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改编而成,主角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牧羊人塔洛,他一心想为人民服务,但随着他来到城市并遇见心爱的姑娘,残酷的现实将他单纯的理想一一打破。


这部作品在风格和主题的选择上都比较明确,是既扎根于土壤、又扎着马步的学院派。气质平和、稳健,但也少惊喜点。黑白固定镜头下,没有猎奇,只有一个老好人的生活写实和讽刺寓言:失去身份、忘记自己。隐喻细节丰富,却稍显刻意直白,比如KTV一场戏中出现的几组意象:毕加索的《梦》、破掉的气球、LED射映,缺生动气。




《长江图》


这部作品为我们描述了一段发生在长江上,一对处于不同时空流里,互换身体寻找记忆的男女间产生的洪荒之恋。


这是部富余浪漫精神的作品,但这份浪漫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它更像是“中年文青”思维下所产生的一座海市蜃楼:影像横跨东西,如诗般细腻、磅礴,文本却很焦灼、干燥。逆流顺流的相遇与追寻,孤女魂、拜神佛、悬鱼灵、跳天问、山火巨鱼、时空镜像,这些符号都如同玩脱的神秘主义。于是,也很难喜欢上这部电影,单纯因为它的姿态。


而文气绉绉、语焉不详的复杂布局,则将这部本投入了大量资金,甚至可以有机会面向更多观众的作品打入冷宫,即便通过这样重重的设计,它获得了可拿各色理论、解读来套的庞大的解读空间。但我则更倾向于:在特殊的年代、虚实的材料、过度的火候之下,杨超炒出一盘膈应的江鲜。换言之,它像一座庞大的废墟,我们只能在边上无可奈何地看着。如果说,我们想要从中找到些所谓的精神内涵,其实还有更快的方式——批量观看娄烨的电影。


然而,在这个古典与现实无比割裂的迷惘当下,有的吃总比没有强。虽然在很多方面我并不怎么喜欢这部作品,但是摄影与配乐是它相比较许多独立艺术电影做的极其优秀的地方,而这两方面似乎也是吸引我看下去的最大理由,为这部片子大大加分。而放在内地片这个对比序列里,在今年还是可以将它列入榜中。




《冈仁波齐》


一场罕见的藏民朝圣之旅。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去拉萨朝圣、去冈仁波齐转山,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因为这是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历经数月的长途跋涉,众人终于抵达了拉萨,可是钱也花光了,为了筹备旅费,大伙留在拉萨做起了临时工。当凑够了路费,朝着冈仁波齐进发的时候,队伍里的老人杨培因年迈体衰,在抵达冈仁波齐时悄然离开了人世。


张扬为我们集中性地展示了一次“生老病死在途中”,信仰的可贵与力量、信仰的贫瘠与无知。取代真实纪录的,是摆拍的“公路片”,但质感依旧极其出色,着实见功力。消弭真实的边境,就带来不可避免的某些问题和一点消费感,这在听着藏语,看着英语,再转化成汉语的观影过程里再度放大。




《诗人出差了》


形式简单,风格却十分另类。它拍摄于十多年前,刚刚才完成剪辑得以与观众见面。影片讲述了一个诗人在荒凉的新疆“出差”的经历。精疲力竭的肉体迎来一次存在主义的放荡之旅,在苍凉的公路上颠簸游荡,为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匆匆一瞥,以及16首忧郁的诗。 


强烈的模仿和演绎感充斥在电影里,无论是所纪录的人物,事件还是本身的风格,都存在着与真实的诡异游离,带来了刻意的失落和松垮,这当然不是高明选择,但总比简单呈现来得有趣。很多国产独立片其实都不适合大银幕,更适合美术馆,换一个场景语境,也许这便是一部更有意思的作品。




《德兰》


《德兰》凭借“简单又深刻”在上影节脱颖而出,获封最佳影片金爵奖。不过听说它曾经能入围是替代梅峰老师的导演处女作,真是....因缘际会下的成功。不过这种停留在单薄层面的作品也能就这样被评审团钦定成“简单却深刻”,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汉人小王接下信贷员的工作,找到了离家出走的藏族女孩德兰,与她一起下乡对帐。他跟随德兰进入雪山下的村庄,德兰是他认识这个藏族新世界的窗口。但德兰的生命还有别人,不只身边已有丈夫,她的眼始终还跟随着其他男人。小王迷惑在“走婚”制度下,她到底爱着多少个男人?那自己给出的爱又是如何一回事?


制作团队的名字里,我们可以看见林强、杜笃之、廖庆松、张叔平,幕后一堆金马,再来几个都能凑桌《刺客聂隐娘》了。再加董子健发挥尚可和摄影水平佳,这样硬件好到没边甚至可以说是硬件十分罕见的内地片,却因为剧本的一些硬伤而掉价不少,这恐怕是《德兰》给观众留下的最大印象。


剧作上挖掘得实在不够深入,闯入者被陌生藏文化窒息+青春爱萌动这个题材本身就有猎奇感和消费感,包括藏文化里的走婚习俗,但编剧却没有好好写、好好整合,导致本来不多的素材更单薄,没有进一步深入,就只能停在猎奇上了。




《我们诞生在中国》


一部有心的华语片,也是中国首部“自然影片”——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灌输剧情,通过几个动物家庭的故事,生活在高原地带的雪豹达娃一家、四川竹林中的大熊猫一家和神农架的原始丛林里金丝猴淘淘一家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几段关于成长与爱的旅程,单纯而美好地表达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轮回。


这种创作方式并不能说多么奇特或高明,甚至简单低幼,带着一贯的迪士尼风,只是玩了一把迪士尼的老套路,但依然具有不错的观赏性。这年头的华语院线片,做一支素美萌纯的清流也能算是功德一件。而且作为之前内地院线不曾出现过的新类型——“自然电影”,本片的口碑和票房(6500万+)也非常亮眼。


真诚希望:接下去最后三个月除了《我不是潘金莲》、《黑处有什么》、《罗曼蒂克消亡史》外,还能涌现出一些别的作品。


私人独立电影平台,分享电影愉悦

微信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movier96] 


评论 ( 1 )
热度 ( 14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