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中国电影的困局

2013年过去了,纵观今年的华语电影,主要分四种局面。

首先是艺术片们在国外拿奖拿到手软,被争相追捧的《天注定》、《郊游》、《大明劫》等作品(前两部未获得公映资格)逐渐在社会主流人群的视野里淡去甚至从未出现过。

或如郝杰的《美姐》,这个第七代电影导演掌门人今年的新作,他曾经导演过《光棍儿》,一部老年同性恋题材影片,可是它在上映半天后就下线了,因为根本没人看。但它还是在业内传的红红火火,号称是魔幻现实主义2013版的《活着》。

它们也许从来只属于影迷,而非是一种讨好消费者的姿态。



接着便是商业片中的文艺类型或风格化的类型片。如《一代宗师》、《无人区》,这些电影靠导演、演员、宣传,把一群不明真相不明就里的观众们“骗”进电影院,观众们进去前还以为自己要看一部超级大片,结果看到的是王家卫的爱恨情仇、宁浩的狂野奔放。这两部电影在票房上可说是昙花一现,有开门红,却无持久能力。


而所谓的匠作崛起,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它们通常是话题性高,毫无艺术野心,但又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说故事的电影;与它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富春山居图》。

比如以《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代表。《中国合伙人》投资7000万元,票房是投资的7倍多,超过5.35亿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投资约6000万元,票房7.11亿元,接近投资的12倍;而《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票房是投资的17倍,投资仅3000万元,票房超过5.11亿元。这些倍数说明,曾经的市场缺少如此话题性大的匠作,也许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遗憾与缺点,它们是最受观众认可的类型。


我想谈一个马来西亚导演温子仁。其导演的《潜伏2》市场回报比(投资额比票房回报)高达32.08倍,《招魂》市场回报比达15.83倍,均超越《卑鄙的我2》的市场回报比,成为年度最会赚钱的导演。其中,《招魂》运用的电影技法亦走在当代恐怖鬼片的最前列,而他控制成本则是近乎铁公鸡的地步。

可以说,投资他是稳赚钱多明智选择。他现在从恐怖片导演一跃,成了《速度与激情7》的导演。

为什么温子仁一个普通的马来西亚导演能在2013年迅速融入好莱坞市场并走向成功呢?以《招魂》为例,氛围和节奏牢牢抓住观众的情绪,时刻撩拨你那紧绷的神经,加之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足以令人毛骨悚然。

电影,终究是关于电影的艺术,而非偶像/噱头等堆砌出来的东西。


但中国消费群体由于基本观影素质的缺乏和对影片的要求并不高,由此而至艺术片生计惨淡,从下而上,从消费者到创作者的不断恶性循环,造成了中国电影的困局。


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的同时,电影也越来越多地遭受资本的捆绑。金钱叮当作响之下,大家越来越多地谈论票房,却越来越少地谈论艺术和理想。这到底是电影的黄金时代,还是平庸时代?

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打问号。


在当今的困局下,曾经片子“少而精”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而杂”。曾经拍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现今只能拍出《搜索》,曾经拍出《活着》的张艺谋现今只能拍出《金陵十三钗》。

连经历了“那样环境”的大师们都如此疲软下来,更何况是当代的一些导演们呢?


突破这个困局,是困难的,但并不是没有希望。“人们总想逃避现实生活,沉迷于过去的光辉岁月。但是放弃现在,就没有历史,如果从未来人的视角看的话。”《午夜巴黎》里伍迪•艾伦借男主角之口告诉我们。

当然,这个希望并不仅仅靠贾樟柯、娄烨这些第六代导演,或如first影展上的新人们为我们实现,我们普通大众亦背负着使命。

评论 ( 5 )
热度 ( 143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