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今天接到一份投稿。是少儿不疑童鞋的。

关于《无人区》《囚徒》《狩猎》这3部电影。

这三部电影我也刚好都看过。

《无人区》没什么好说的,阴暗是阴暗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囚徒》《狩猎》都是我很推崇的电影。一部给了81分,一部给了94分。

无论如何,我觉得这三部2013年的新片都还是值得一看的。

文章有些许改动。 & 【】内为个人想法。

 @少儿不疑 


少儿不疑:

如果有个人搬张椅子请你坐下,再泡上壶茶,说,我们聊聊人性吧。很装逼有没有?这个话题太大了,可能只有出现在心理学教科书里才会显得没那么突兀,而抛开人事谈人性只会显得单薄无力,煞有介事。

文艺作品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能够为创作者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看法,提供一个厚实的外壳,使受众得以按图索骥,通过具体的作品去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产生共鸣抑或是观点的碰撞。例如金庸先生许多作品经常有宏大历史背景,写尽江湖百态,侠骨柔情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国家兴亡,民族气节的态度。而他为数不多的几部没有明确历史背景的作品,如《笑傲江湖》,《连城诀》等,就是描写人性的。

善恶矛盾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想要直观立体地体现人性恶,犯罪题材的电影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无人区》,《囚徒》,《狩猎》是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三部电影,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揭开了人性恶的一页,有的简单粗暴,有的发人深思,有的寒入骨髓

 

《无人区》 - 人之初,性本善? 

不知是从何时起,中学课本开始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为地对立起来,其实是不对的。

他将人性善归纳为“仁义礼智”四端,即“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还称,无此“四端”者,非人也。而到了宋代某大神撰写启蒙读物《三字经》的时候,将孟子“无四端者非人也”的观点理解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

但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被狼养大的少年,不但不识人语,四脚爬爬,而且你惹毛了他,还可能上来咬你一口。这似乎离“四端”有点儿远,但我们能说狼孩不是人类吗?也不对。所以说孟子说的“人”是有条件的,至少是处在人类社会中,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人。而孟子所说的“性善”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组成观点解释,即“自我”,是受外在“超我”影响下,用以抑制“本我”的心理层面。

荀子对“性恶”的解释则是:“无天地,恶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他的观点是,万物及人,皆由天造,而人心中与天性具有同一性的部分,即“人之本性”。所以荀子“性恶”中的“性”强调的是人的动物性,即“本我”,是人处于世界中最朴实的欲望,“食色性也”是孟子也赞同的,其实无论是财富、美色、名誉、权力等各种欲望,说到底,亦不过是“食色”二字不同的程度的发展而已。

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事实上并不对立,一强调“自我”,一强调“本我”。人生下来就受着“本我”的驱使,只有在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普世价值、道德观念及法律法规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可以抑制“本我”的“自我”,才能称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无人区》讲述的就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相博弈的故事。影片中反复出现“两只猴子”寓言,其中猴子指代的就是人的社会性,老虎指代的则是人的动物性。当剧中人处在那样一个远离人烟的无人地带,缺乏社会约束,就容易渐渐迷失自我,将“动物性”一点点地暴露。

所以无论是律师,鹰隼贩子,加油站一窝子人,在影片的前半段都处在一种狂躁不安的状态,彼此交流都存在一种抗拒姿态,行为极具敌意与攻击性。而作为主角的潘律师,也从一开始单纯的狡猾自私,变得愈发歹毒。表面上,黄渤没死看似剧情的一个转折,而事实上改变全片内在方向的基点,其实是那个谎话连篇的妓女。在所有人都兽化的情况下,她是第一个明确表现出想挣脱无人区的,也是第一个尝试与潘肖进行社会性交流的,即使是撒谎。而最后也是她的施救,唤醒了潘肖作为人的“自我”选择和鹰隼贩子同归于尽。

两只猴子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但首先,树上那只猴子懂得不要把树上的桃子全吃完,要留一部分给放哨的猴子;放哨的猴子得弄明白,再饿也不能上去跟它抢。这都是老虎所不具有的社会性,而人和猴子最大的区别是,人会用火。也就是说猴子遇到了老虎可能只能跑,而人则可以凭着自己的勇气和能力,与老虎代表的“恶”作殊死一搏。

宁浩是个是个善于模仿的导演,我认为《无人区》即使是当作西部公路类型片放在国外也是不会丢人的。作为探讨人性的小寓言,已经是华语商业电影中是难能可贵的精品,虽然隐约带着科恩兄弟的气质,但也只有在学步机上走踏实了,将来才能放开双脚奔跑。不像某些人,正儿八经买了人家的剧本,只折腾出了个什么拍案惊奇。【说得好。。】

【个人虽然没有感到失望,而且宁浩也的确”拷贝“出了风格,但并不过分推荐了。】

 

《囚徒》 - 信仰的背叛


前面说到,“本我”是需要“超我”的影响,和“自我”加以抑制的。简单说就是要抑制人性中的“恶”是需要内在心理和外在因素加以干预的。而者这种外在因素除了常说的社会人际关系、普世价值、道德观念及法律法规,宗教信仰也是值得重视的角色。

中国人对于鬼神之事宁信其有,却不甚笃定,虔诚皆因有所求。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不少人则是真正将宗教作为奉行一生的信仰而存在。但是执念太过,往往会反受其害。要是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笃信的上帝欺骗了自己,那该怎么办?

《囚徒》中的幕后黑手,那对夫妇,原本是一对虔诚的基督徒,常常带着儿子,开着房车到处旅行,途中不忘发放一些小册子,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当癌症带走他们的儿子时,他们开始怀疑上帝的残酷试炼,认为上帝背叛了他们。并开始利用房车诱拐小孩子,先后绑架了十八名儿童,一个被麻醉剂毒成智障,一个有幸逃脱,却变成被梦魇折磨一生的模仿犯,而大多数则惨遭杀害。他们将这些儿童的消失,作为对抗上帝的方法。

和恻隐之心相背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我所经历的痛苦和不幸,也要他人一同承受。是不是感到丧心病狂?其实也不难理解,即使是《素媛》这部以人性美好作为整体基调的电影中,素媛的爸妈也在备受痛苦和压力之下发出了:“要是全世界的孩子都遭受了我家女儿的不幸,那大家就不会只关注我的女儿了。”的感叹。

人在遭遇了难以承受的不幸或者不公的时候,“自我”是很容易左右飘摆的,就像《黑暗骑士》里痛失爱人的哈维登特,而即使是本片中休·杰克曼扮演的父亲,也因为女儿的失踪,由一个基督徒变得狂躁残忍,对可怜的智障儿进行惨无人道的拷打审讯。

影片英文名Prisoners,用的是复数,指的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囚徒,而是片中被因不幸而产生的人性恶所囚禁的每个人。而眼下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杀医案、公交纵火、机场爆炸等,很多都是生活原本就艰苦的人,在遭遇了不幸和不公,对社会乃至世界已经失去信任的极端报复。所以要保存“自我”除了人自身灵魂的坚韧度,建设一个更为公平正义,可信赖,能依靠的社会也是很重要的。

该片略长,且节奏慢,但不乏味,线索和细节用心十足,悬念营造也十分到位,是最近看的比较不错的悬疑片。休·杰克曼终于有一回让我不跳戏了,恶念和信仰的内心拉锯表演的颇为到位,杰克·吉伦哈尔也成熟了不少。结局的戛然而止 【最后一幕的哨子响声】,仁慈里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克制。


《狩猎》 - 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本文标题“这个世界充满恶意”来自于片中小女孩的父亲,在明白了真相后懊悔地对着女儿说的。

卡拉是个经常抽鼻子的可爱女孩,她有些过于早熟地对温柔沉稳的卢卡斯叔叔产生了好感,在懵懂的表白遇到卢卡斯理智的婉拒后,一时赌气对幼儿园长瞎诌了一段子虚乌有的,卢卡斯猥亵自己的事儿。小女孩随便说说,在圆长这儿可不得了了,请警方介入,闹得整个小镇人尽皆知,而卢卡斯则受到了整个小镇无情排挤和压迫。即使是在证实了清白之后,恶意仍像影片结尾的那发冷枪,时刻如芒在背。

影片的海报是两个模糊的人像作为前景,而卢卡斯小心翼翼地回头看。台湾译名叫“谎言的烙印”,客观上说很是不错,但直译名“狩猎”,事实上与作品的内在更为神合。除了作为电影的事物线索,更隐喻了我们处在这个世界中,不知什么时候会成为那些无处不在的恶意射杀的目标。

这里的“恶”说起来也许比以上两部电影都难理解,但其实也不难,因为人由野蛮走向文明,社会性抑制了动物性,但却是无法将之扼杀的。加之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各种压力,焦虑,欲求不满,日积月累都为潜意识中的“恶”添砖加瓦。而这种“恶”平时是没有办法发泄的,但一旦找到了一个所谓的“正义旗帜”,不少人内心郁积的“恶”就会倾泻而出。

卢卡斯在被怀疑为“娈童犯”的时候,迅速成了“正义旗帜”下的冤死鬼,很多人还没弄清真相,抑或根本就不关心真相是什么,迫不及待地对卢卡斯进行道德批判。一开始只是侧目而视,疏离孤立,渐渐地越发失控,超市拒绝对他出售商品,朝他家里扔砖头,甚至将他的爱犬活活勒死。

这种现象是不是有点儿耳熟,有没有想起这些年钓鱼岛问题开始紧张,国内不少人开始抵制日货,而某些人则打着爱国的旗号对日本料理店、日日系车进行野蛮无理的打砸。对于社会上诸多恶行,作为每一个理智的个体,是有资格通过行动与之抗争,更有资格通过言论平台发表自己态度的。但是这不代表能够恶语相加,以暴制暴,否则只不过沦为了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徒,面目之狰狞,令人心寒。

2010年10月发生了一件大学生驾车肇事,并对被撞者持刀行凶的恶性事件,令人瞠目结舌,难以理解。药家鑫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行径已经不仅是令人发指能形容,简直超出了为人的理智。于是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热议,尤其在新媒体上,网友争相表达对药案的看法。随着事件的推进,网络言论却开始呈现出非理智的狂躁,一开始只是难听的对当事人恶语相加,再后来因为某媒体片面的访谈节目,网络言论更发展到捏造药家鑫家庭背景的程度。

柴静在《看见》中,有对药案采访的描写。药家鑫曾在执行死刑前对其父几次表示,愿意捐献眼角膜,但药父每次都拒绝了。因为网络上一些人说他是军队高层,干预司法,叫他“药狗”,“药渣”,他内心不平。假设柴静所述属实,也许就是因为某些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徒,剥夺了一个将死的年轻人,最后为世界做点好事的机会。

《狩猎》是我2014年看的第一部电影,随着主人公卢卡斯所遭受的误解,而后升级成整个小镇的排挤压迫,好友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无尽的恶意,整个影片弥漫着寒入骨髓的压抑。麦斯·米科尔森精湛的演技将一个谦和隐忍的中年男人刻画地入木三分,教堂一场伴着圣歌的反抗和质问,富有张力而不过火,看得人心里像是受到了沉沉的一击。片中的卢卡斯在遭受了无数的误解和恶意后并没有垮掉,甚至对卡拉仍保持着和善,委实是可敬的。

导演将大量手持摄像镜头拍出了固定机位的质量,同时营造了一种压抑却躁动的氛围,摄影功底令人叹服。结局的一记冷枪意味十足,却不禁让人有些绝望。其实卡拉的父亲的话还有后半句:“这个世界充满恶意,但如果我们互相扶持,那些恶意会自然离去的。”

也许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美好,但也没有想象中糟糕。善良的人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即使不能战胜一切的恶意【它们缘于无知,发于黑暗。】,至少在不幸面对它的时候,能够多一份勇气,不至孤单。 


评论 ( 1 )
热度 ( 207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