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白日欲焚夜孤坟



电影刚开场,一只瓢虫落在床单上的镜头,仿佛红色的血迹,令人不解。后来想想,这应该是第一处点题:白色的床单上弥漫着看不清的绝望。

片头处“白日焰火”几个字在隧道里显现,伴随着长旋镜的是五年时间的更迭。之后,电影在色调的冰冷、压抑与低沉中缓缓推进,让人无端地感到生活的真实的痛苦和绝望。虽然每年柏林金熊都很压抑,用不一样的方式说清冷的故事,但这却是近六年最压抑的一部。

《白日焰火》中令人难懂的,不仅在于独特压抑的氛围、镜头下的张力和意象的设置,更在于它没有说清楚这个故事,其最后的真相是虚假的,真正的真相都隐藏在情绪和阴影里。也许在商业化的外壳下它被包装地尽可能通俗,但真相真的是吴志贞口中的这样吗?她为何不丢弃骨灰?为何不销毁皮氅?为何指正时躲避眼神?张自力说要帮她,其实是想让她说出隐藏于真相背后真相的后面的“第三层”真相,但她却吼着“不要解释。”


其实《白日焰火》在模糊一种界限,商业与艺术间的界限,三个真相间的的界限,法律规范与超脱道德外人性的界限。其悬念的传递已经达到了并不在乎谁是凶手,而是靠通过人物思想和情绪来营造的境界。虽然刁亦男令人叹为观止的前作《夜车》也是这样的模式,但很明显,《白日焰火》更成熟,亦更迷人。


张自力是个警察,离婚后遇上碎尸案,再加上失去了队友的性命。受伤后调到煤厂当保安,日日酗酒,失落地活在半醉半醒间,直到与碎尸案相关细节再次浮出水面,为了证明些什么,他开始追踪吴志贞。最后的跳舞、最后的笑,最后的焰火,都是他在无奈命运下的一种释放。

吴志贞,生活在孤独和萧瑟边缘的人物。她给人的感觉是复杂而可疑的有故事感的女人,外表平静忧郁实则有许多秘密,仿佛是一个洞状的陷阱。张自力主动接近她以求案件真相,同时也陷入迷惘。她对梁志军可以说是不爱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决然地背叛。但这是真的吗?也许不是,她想要的更多在生活的暗处。梁志军成了“活死人”,她自己又何尝不是?黑夜的孤寂如坟,滑冰时的凄然无助,不断地出卖自己的肉体期望得到平静,但最终得到的,仅仅是短暂的虚无的“幸福”感:白日的燃放,如焚般的寂灭。


梁志军,他将自己身份证件放在被害人身上形成被害假象,而自己则成为了一个“活死人”以躲避警察的寻找,又用冰刀杀死了之后的三个人。但最终却成了自己妻子的替死鬼。刁亦男从霍桑的小说《威克菲尔德》中得到的灵感:一个离开自己家的男人,躲在旅馆里,窥视自己的妻儿。但在电影里,他为了自己的爱情去不断动手,最终却被“爱情”,或者说是自私,所背叛。


有人屈从于欲望,有人屈从于情感。芸芸众生,大多二者皆有之。而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光亮的角色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秘密,失败而卑琐地活着。活得不明不白,却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状态。


柏林电影节上映版本与影院版的不同不止八处,后来下载了柏林版来看,觉得最后两处的改动真的造成的伤害蛮大的。1:29开始后的两分钟性爱戏被删,从而使得张的背叛力度不够。最后1:44到结局的场面是完全不同的:消防队员来扑灭焰火,画面在往天台上升的过程中突然结束。可以说,柏林版的荒诞、惊讶、戛然而止和公映版的抒情、明亮又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上。所以当时在电影院看完,觉得摩天轮和最后焰火两段很妙,看来还是错误的见解。

虽然公映版本有所不足。但同时,这依然是一次极其独特的观影体验,很难得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种电影。有人说“让中国普通观众进影院看这样的电影都是有价值的。”

刁亦男在柏林电影节中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阴暗面,只是我们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爆发出来,或者说缺乏一个契机把它点燃,我觉得这种阴暗面抽象的说,是一种冲动,一种疯狂,一种内在的生命激情。如果你因为爱去行动,可能同时会违反法律,但为爱牺牲没有错误,它是超越道德的。人不可能像酒精一样干净,我们需要面对这样的阴暗面。我的电影描述这样的有阴暗面的人,让我们从中感觉到自己。人肯定不是或黑或白的,会有很大的一片灰色地带,这种地带是有张力的、摸不透的一片区域,当你透过表象,在这个区域捕捉到一些东西,反过来把表象拼贴起来的时候,人物内在的一些面貌就会浮现出来。”也许这就是《白日焰火》的创作契机。

其实三大电影节的中国获奖作品,一直以来并没有让大众群体的这部分观众认可和亲近,双方维持着曲高和寡与敬而远之的关系。“最痛苦的过程,就是去想,怎样重新把以前对艺术片的喜爱做调整。”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增加的许多商业的通俗元素,从而确保了上映前期的排片率和观影人数,相信可以刷新之前“金熊奖金狮奖们”的极低票房成绩。


评论 ( 2 )
热度 ( 53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