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流浪地球》的好,不仅在于它的“标杆效应”

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目前收获了很多赞誉,比如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之类。

带着“标杆效应”的话语,放在这部电影身上,虽说是合适的——无论在哪一坐标中进行比对,《流浪地球》的确开启了中国科幻片的新纪元。

但我必须要说:《流浪地球》的好,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标杆效应”。

众所周知,科幻电影历来是世界主流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分支之一,但同时却是我们国产电影市场一直以来的“难言之隐”,始终处于短缺甚至没有的状况。

其实,中国并非是一直都没有所谓的科幻电影,只是其中的大多都没有走在世界工业化前端,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而是偏向于“软科幻”电影——比如《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错位》、《长江七号》等。虽说有着科幻元素,但这些电影都是科技为表,现实为里。它们并没有在科幻的类型上开拓多远。

进入21世纪后,国产的科幻电影则几乎陷入了“没有佳作”的冰期,很多制片公司也没有制作科幻电影的意愿。《流浪地球》终于算是一次“破冰行动”。

电影在宣传期就抛出了许多观众都听说过,却不甚理解的一个概念——“硬科幻”。

正如上文所言,国产的科幻电影曾经往往是“软科幻”电影,它们将情节、题材集中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等之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则被人文色彩取代。而“硬科幻”电影,则有着严格的技术推演和科技发展预测,会具体地探讨未来某个科技趋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故事情节则依靠技术来推动和解决。

所谓软硬的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立足于科学推演。如果将科技作为背景,重点关注人文、日常生活的,则为前者;如果是通过阐释、推敲科学技术,对人类形态、社会生存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则常常为后者。

在中国类型电影的进程中,如今的《流浪地球》算是如今最新的科幻电影的代表。它是一个转折点,也填补了空白。电影在概念和执行上都达到了这一标准,特效技术、工整剧作、演员所合力营造出的氛围都很对。

《流浪地球》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太阳即将毁灭”,这来自于刘慈欣的原著小说。从原著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带着孤独感的故事。电影虽然采用了小说中的整体设定,但故事与人物有了新的创造。

太阳逐渐走向灭亡,在这期间它会急速膨胀,慢慢把地球吞噬。当太阳氦元素聚变,最终会导致“氦闪”,将地球瞬间汽化。于是,人类选择让地球“像一艘飞船一样在宇宙中航行”,给人类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故事的核心设定。在原著中,地球的流浪被分为五个阶段: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加速时代、减速时代和新太阳时代。

人类想谋取生存,就必须在地球表面建造庞大的推进器,“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恒星。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流浪地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原创了崭新的故事,更为通俗、简化,也更为清晰、动人。

电影诉说的,就是原著中的一片叶子,尤其是将叙事线索集中在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之间的一天时间(大年初一)里,这一天的重点情节就是“木星引力危机”。当然,这片叶子叶脉完整,足以用它来窥见整片森林。

刘慈欣的小说,从更为宏观也更为具体的方式,对未来的设定和世界观进行了奇绝的想象,更多是片段式的呈现。而电影则将其集中化地进行展示,尤其是地下城、发动机、太空空间站/木星和地区地表冰原等各色奇观。

所谓的“木星引力危机”,就是由于木星的引力比地球强,所以在地球靠近的过程中诱使了发动机故障,从而引发了地球与木星撞击、被吞并的危机。

电影中,小队一开始就是为了重启杭州的发动机并拯救地下城,征用刘启一行的车辆,运送燃料“火石”。而联合政府则早就知道并对其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空间站的“MOSS”展开了“火种计划”,想要放弃地球,另谋生机。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对主题的精细化塑造。它的剧情与主题咬合地很紧密,在科幻巨制的外壳之下,包裹着东方式的内核,即对乡土情结(家)的回归、亲情和牺牲精神的呈现。

在电影工业化体系非常成熟的今天,看惯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观众,可能已经不会再对专业级的特效有多大的新鲜感;而另一方面,特效公司们把特效做好其实也没那么难。

那么中国的科幻电影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呢?问题就出在这“违和感”上。换言之,如何让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受众从内心接受,这部国产的科幻灾难电影,包括里面所蕴含的中国脸庞、中国式情感,其实反而是不容易的。

《流浪地球》做到了这一点,电影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幕,便是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所选择的牺牲和赌一把。前者的动人不用言喻,而后者的拼尽一切、不顾绝望的“零的可能”,才是更动人的。

中国式科幻大片的精神内核其实也在于此,就是带着人进行一次“回归”。在地球面临危机之时,人类不应该将眼界放在保护所谓的基因和种子,而是应该将眼界放在家园和故土本身。

有人的地方,才有家,才有文明。这是《流浪地球》带给我们绝地求生的希望,也是它最好的地方。

文:徐若风

评论 ( 37 )
热度 ( 1432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