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何以为家》:地狱国度里的狗屎人生

去年五月,《迦百农》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奖。

今年五月,它改名《何以为家》,终于在中国大规模上映,口碑、票房都一路走高。

同时,这部电影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是真惨还是卖惨?

我们邀请到18位影迷聊聊《何以为家》。

综合评分:6.6分


晚不安

9分

毫不夸张地讲,拉巴基用一部片跟前辈阿巴斯(纪实与虚构、儿童电影)、是枝裕和(底层非血缘家庭)站到了一个高度上。如何区分真实和卖惨?就看创作者是否跟人物真正站在一起。

《何以为家》显然是一次对手持摄影的示范级使用,那种穿透银幕的切肤之痛让我想起同年戛纳的《小家伙》。视点的切换毫不突兀,配乐的介入也不滥情。完完全全,从生理到心理层面都被震撼。小男主早熟到令人心疼,片尾对父母的灵魂诘问更是简洁又准确地击中心灵。曾经还吐槽中国版海报像假笑男孩,看完电影要回来道个歉。

汪金卫

9分

去年上海电影节看的完整版。评审团大奖,福茂站台推荐,果然不俗。我觉得可分为四个章节:妹妹,母亲,孩子,复仇。

小孩戏本就难拍,更何况是小孩和婴孩。短短一段街头戏拍得惊心动魄,有纪录片质感。小男孩演技逆天惊人。展现底层孩童和黑户难民的苦难,虽略煽情但的确震撼人心。结尾拖沓而说教过多。

路易

8.5分

电影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画面,是赞恩带着尤纳斯先生,与叙利亚女孩一起坐在地上,想象另一个美妙的国度,另一种不可能抵达的未来,那几乎是整个故事里唯一的平和与幸福了。

赞恩说,我以为我们能做个好人,但是当他为了保护身边的人而偷奶瓶,抢滑板,我们看见了一种恶的延续。赞恩在这个世界里被迫裹挟进一个破坏性的体系,为了自我保护而成为恶的一部分。恶的滋生不一定是来自于欲望,它更可能来自于愤怒和恐惧。

导演没有将偏见施加在故事里,没有将人性善/恶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因为问题比善/恶要更复杂、更严峻。无论是赞恩父母、娶了萨哈的男人还是垂涎尤纳斯先生的人贩子,他们毫无疑问是恶的施加者,但与此同时也是恶的承受者,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与折磨已然成为了这个世界中理所应当的一部分。

我们在感动、哭泣、赞叹、同情的时候,在思考何以为家的时候,或许可以再想一想,何以为恶?

掉线

8分

一些场景台词的表现过分激烈和直接,尤其是最后借赞恩之口的控诉。但仍是一次非常打动人的现实主义,尤其喜欢摩天轮的意象——上一秒赞恩飞到顶端,看见海平线和晚霞,眼前是希冀中的美好天堂,下一秒落入凡间,嘈杂袭来,耳边处处疮痍。

徐若风

7.5分

的确让人心疼到发颤,但被打动之余也无法忽视电影存在的问题。比如,假设整理成一条平铺直叙的时间线,再去掉偶尔出场的悲天悯人配乐,可能效果会更出彩。目前这个版本所不断努力营造的真实感,常常在情境瞬间的切换、配乐的煽情中消弥,和曼多萨差距太大。

北投少年他

7分

题材尖锐,身份问题残忍压着生如蝼蚁却又不知羞耻的人。极力塑造真实感,拉巴基捕捉环境细节虽细腻但难以融入情感,过于煽情的配乐反而破坏情绪。小男主身为难民,能表演得如此自然又克制,确实厉害,最后的笑容胜过一切煽情手段。


后自愈

7分

写实风格版的《无人知晓》。小男主有着太过超越年龄的成熟,导演想借男孩之口表达出来的出彩的台词显的刻意,剧作感太重。在剧本和某些地方的转承处理上还是有些青涩,法庭戏毫无张力,也在削弱男孩对父母控诉的冲击力。小男主演的的确好。

鲛人河

7分

从题材上来讲真是《小偷家族》+《无人知晓》。金棕榈和评审团都给了边缘人的苦情故事。大量手持和情感大于信息量的细节镜头让人觉得冗长,反而冲淡了本应有的张力,几个炫光滤镜让人觉得画面不够干净,有点画蛇添足。

拍摄调度手法看似插入不少刁钻角度,但结合叙事,并不觉得有多高明。前大半部分镜头几乎没有离开过主角,导致情节想铺开,却一直铺不开,到最后男孩给电视台的独白说教味太重。后半部分看得挺揪心的,如果调度得能更大气一点会好很多,女导演视角还是过分细腻了。

居无间

7分

煽情手段可以的,赞恩与婴儿在街边的互动戏让人泪目,导演对表演的把控力太强了。从一家人的困境切入到移民的整体困境,这种社会关怀是野心也是掣肘。对这部关于“抛弃”的电影来说,如果开始是一个人被抛弃,结尾是他也选择抛弃就戛然而止,会更有力量一些。现在的处理虽然丰富,但也软绵绵的。

欢乐分裂

6.5分

小男主精湛的演技掩盖了不少叙事和剧作上的瑕疵,把一个“中东版《无人知晓》”演绎得格外心酸动情,俩娃的相依为命、与妹妹的分别皆催泪指数十级,但同样亦带来过分煽情之嫌。


嘟嘟熊

6分

《小偷家族》是从普适的社会问题切入最终落脚于人性的模糊地带,《迦百农》则是以个人境遇为样本揭露社会制度的缺失。两者都在各自框架下做到了最好,但前者则更具文本的多义性。《迦百农》中有太多生动而鲜活的细节,但当这些细节如播种一般被均匀地撒在影片中时,反而便失去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关于扎因“流浪”和“入狱”的逻辑关系,与《小家伙》环环相扣的剧作结构相比,导演目前的处理显然太敷衍了。


寒枝雀静

6分

完整版。当小男主与“孩子”在街头“诀别”并延绵出全片鲜见的情绪流时,前3/4所有低效伪生活流铺垫的弊端终于被最大程度暴露出来:本应执拗坚韧的人物在摄影机下被彻底孤立几乎不产生自然的深层互动,甚至被压缩为碎片动作的展示者进行平面化的广告式搬演。创作者似乎对“观看”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权力关系并无足够自觉,因而当底层对精英投以怒斥之时,影片的观看结构也似乎并未产生《小偷家族》一般的自我颠覆,反而只是落入了更封闭更精致的焦虑之中。

个人还蛮同意一部分关于影片的差评的:假如说《药神》是用彻底的戏剧化“虚构”地讲述一个英雄故事的话,那么《何以为家》更像是一种内在逻辑上的扁平虚构撑破了刻意营造的所谓影像“真实”,越到片末摄影机越是沦为一种假意的临场。

因而被贬为虚假的Poverty Porn绝非没有道理。或许是拉巴基一定程度也意识到了滑向深渊的可能性,反而让这种问题更严重地暴露出来。


OreoOlymLee

6分

小男孩在游乐园内揭开位于游玩设施上女性塑像上衣起,小小身躯便承载了被赋予的母性特征。视听调度兼具现实主义力量和情感厚度,无奈剧本还稍显青涩,相较而言与黑人小孩的“父子线”优于强调控诉的法庭线,孩子在法庭上的发声更有点题之嫌。

陀螺凡达可

6分

在小男孩视角为主导的戏份中充分展示了拉巴基的执导能力,尤其是中后段小男孩和黑娃在街头的戏,高难度的拍摄环境和条件竟然拍得毫无痕迹以至于造成纪录片的错觉,的确厉害。但是剧作上又实在糟糕,法庭戏难以直视,黑人母亲视角画蛇添足,刻意的煽情戏更是把整部片往下拽了几个档次。

尚在影

5.5分

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不真实,和《无人知晓》差远了,豆瓣对于煽情鸡汤电影的评分真高。

PulpOrange

5分

兼具父亲母亲属性的小孩,纪录式呈现,搂不住的社会批判,不时在日常化生活里闪现。中间换成黑人老姐姐视角啥意思?首尾法庭戏都不容易啥意思?刻薄地说,感人是感人,本质与叙利亚海边小孩那照片没什么区别。

杨清宇

5分

只能用暴殄天物来形容拉巴基的第三世界特色vlog了。虽然看不出中间段落纪录片的感觉(隐藏了摄像机,却没有藏住摆拍的意图),但相比疯狂堆砌无效信息和尬上价值的一首一尾,好歹是在努力叙事并完成了小男孩赞恩的人物弧光(演员很有灵气,但还请导演克制他们卖萌的冲动,否则一秒出戏)。

尊重现实并不是堆砌表象,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其表达的悬空。如果说《小偷家族》有限度地揭露了底层劣根性同时向冰冷的系统发起了追问,交出了一份有逻辑的现实主义表达,那么本片让天使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却用不可思议的感性呼唤黎明,这让人如何能从影像本身归因?若影像不自由,则脑补无意义。

小宇

3分

看不到控诉家长的内容,一切的一切都是讲他如何自己生活,控诉家长的目的是满足他自己的利益却因法律层面遭受损失,他只是利用法律去做止损行为。

这种行为,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我就是后者。真不喜欢电影用大篇幅来讲述生活有多惨、特别惨、超级惨,这些是我无法接受的内容,仅此而已。不喜欢,不认同,不想再看到这孩子,祝你安好,幸福快乐。



风影电影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评论 ( 1 )
热度 ( 43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