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四十五周年》:岁月的泡沫

在上影节提前看了《四十五周年》(今年8.28英国上映,年底出资源),毋庸置疑这极有可能会是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四十五周年》是今年柏林电影节影后影帝双银熊得主,也是柏林评价最高的电影,场刊3.4分。(对比:去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2.8分,《白日焰火》2.5分)


要想更为真实更加深刻地理解《四十五周年》,电影院(尤其是巨幕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是的,个人在影院的观感是:海格甚至会给你一种无地自容的尴尬感。片子的场景基本设在有清新情调的咖啡馆、客厅、厨房卧室、草地、车内,再加上生活化的表演方式,50年前就已去世的幽灵第三者,绝望悲观的取向——这样的电影太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人重击,而影院就是那个令人尴尬的场所。(同样也想不明白今年上影节结伙去看《消失的爱人》场的情侣,除非两者都钝感到什么都看不懂,不然简直就是灾难…)

安德鲁·海格是一名70后的英国导演,同性恋身份让他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固定在LGBT题材,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关于异性之爱的影片。他是我最喜爱的英国导演之一,他影片的做法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细节白描,显得格外真实、平凡,简单的剧情,却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在情感积淀中获得一种非常独特另类的戏剧冲突:非常微弱、非常突发,又能抓住瞬间的流动,非常自然、戳心。

这就导致了《四十五周年》的私人性非常强,如果不是独自一人在小屏幕上锁上房门观赏,就会丧失影片本身所想传递的某种氛围。(更何况是在SFC上影一厅看,全程是拿手托住下巴才能痛苦仰起头对上凯特的眼神,再迅速低头瞄台词hhhh)

(但对于要求娱乐性、要求有强剧情、要求崩溃样病态的彪戏才算有演技的大部分豆瓣人而言,他的作品还是太深刻太寡淡,故除了两部HBO的《寻》还未有上8分之作。)


回归《四十五周年》影片本身。《四十五周年》的故事非常简单,60多岁的凯特(夏洛特•兰普林饰)要与70多岁的丈夫杰夫(汤姆•康特奈饰)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就在凯特忙于筹备之时,杰夫突然接到了一封把他的思绪带回过去的信,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信里丈夫初恋情人的尸体(因意外丧生)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凯特在两天与杰夫的交流和突发的搜寻中,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根本不是她。

《四十五周年》说的就是二人四十五年的情感,四十五年的点滴,在一周内分崩离析,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下迅速溃烂,谁都无法回归,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倾覆的过程。


对比哈内克的《爱》,总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非常克制后劲足,就像卡佛的小说,精准、藏而不露、反高潮、生活流,剥离浓烈的冲突,在平实的生活场景中利落无比地揭伤疤。安德鲁·海格处理《四十五周年》所采用的隐忍和《寻第二季》最后一集中的撕逼大战虽然方式不同,却始终在探讨爱情里突发的偶然性:一件事,是否可以彻底破坏两个相爱的人的关系。

也许他们二人不是最爱,却依然相互共济过了四十五年,但当最后十分钟发生的一切到来之际——一曲“Happy Together”(顺带致敬墨镜王的《春光乍泄》),杰夫一篇“故作姿态”满口“这辈子最好的决定”,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共舞,蓝色的灯光打上身,这一切还是彻底被打碎了,都是岁月的泡沫。


评论
热度 ( 18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